魏学洢所写《核舟记》中,小小桃核上一船、五人、八窗,核雕技艺的鬼斧神工,令人称绝。在苏州相城,85后理工男吴士钊,只因一次与核雕偶然的邂逅,便毅然走上了非遗手艺人之路,在毫厘之间刻画精巧大千世界。
【资料图】
“核”生若只如初见
认识他的人都叫他大钊,和他的外号一样,一桌、一椅、几把刀、几粒橄榄核,简简单单、清楚明了,便是他雕刻的全部装备。
大钊来自苏北农村,从小就对手工艺和绘画情有独钟,塑泥巴、雕粉笔、剪纸,全都不在话下。长大后,大钊和多数同龄人一样,读高中,上大学,到大城市找一份工作打拼。从做工程监理到建筑模型沙盘设计,早已心许艺术的大钊始终无法安心于循规蹈矩的工作。直到2011年到苏州游玩,偶然与核雕邂逅,他才找到了人生的“正确”方向。
踏上“征途”入师门
初遇核雕,大钊便觉相逢恨晚,那书本上描写的核舟,竟然真的连船的小窗都能开合,细节刻画栩栩如生,顿时吸引住了他。2014年,大钊毅然辞去上海的工作,来到核雕发源地苏州,全身心投入到核雕技艺。
和其他很多新入此道的年轻人差不多,最初,他也在苏州有名的舟山核雕村坐过“冷板凳”,作品长期无人问津。但大钊决心练好这门手艺,先后拜师浙江青田著名核雕艺术家秋人和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袁牧,把这“冷板凳”从苏州舟山村带到了浙江青田,又从浙江青田带到了苏州相城,这一坐就是近十年。
而说到“冷板凳”,大钊笑着指了指自己正坐着的小藤椅:“这就是我2014年刚入行时买的‘冷板凳’,这些年我一直带着它。”椅子边角早已磨损破烂,变形的框架、缠绕的铁丝,默默见证着这位手艺人潜心钻研核雕技艺的漫漫长路。
创新非遗拓题材
作为国家级非遗核雕技艺的青年一代,大钊的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新,他跳脱出传统神佛、古典故事的题材束缚,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生于农村,儿时的生活经历给予了他无尽的启发。在他的乡村题材作品中,“80后”的记忆跃然“核”上:一家子坐着牛车去赶集踏春,泥瓦匠上下配合砌瓦房,村头小贩吆喝叫卖冰糖葫芦,农民开着拖拉机晃晃悠悠路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创作题材是取之不尽的,对生活的热爱与细心感悟会引发无数的灵感。
大钊性格内敛而细腻,憨厚的外表下有着极易受到感动的淳朴心灵。早几年前,他看到新闻报道里山区儿童攀爬断崖求学深受感动,创作出核雕《求学路》;全民抗疫期间,他以一线抗疫人员的事迹为背景,创作出《驰援武汉》、《逆行者》等作品。
家中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小房间便是他的工作间,在这狭小空间里,无数算得上“鬼斧神工”的雕刻作品诞生。《山娃》聚焦山村留守儿童,呈现了儿童放学后背着书包放羊摘果的情形,沿山垂挂绳梯的雕刻为他首创,不仅是一体成型的而且可以自由活动。更令人惊叹的,是他绝无仅有的“鬼工球”雕刻,在两毫米的球体内又嵌套了两层活动镂空小球,极其考验手法与耐心。
执刀雕刻守初心
有些人认为此道可以挣快钱,在尝过辛酸苦辣之后,能够坚持下来的却没有几位,而大钊则是其中之一。
选择定居苏州,大钊便是决心把这门手艺做下去。在核雕的发源地,大钊结实了很多优秀的核雕手艺人,并在这座城市悠久的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他的作品总是以强烈的叙事性与动态感触人心灵,仿佛是截取了时间轴上的一帧,让作品“活”了起来,引人产生共鸣。
而透过作品,能看到的是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印记,他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用刻刀,凝聚在了橄榄核的方寸之间,并让这项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机。
通讯员 葛轩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梅方滢
图片来源:彭斯研
校对 李海慧